提问

非职务技术秘密泄露后的赔偿责任怎么确定?

大律师网 2024-04-19    100人已阅读
导读:非职务技术秘密泄露后的赔偿责任主要涉及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规定。责任人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赔偿金额通常基于技术秘密的价值、损失程度以及侵权人的过错程度等因素来确定。

非职务技术秘密泄露后的赔偿责任怎么确定?

商业秘密的保护主要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合同法》。如果非职务技术秘密泄露,首先,泄露者可能侵犯了原权利人的财产权,需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并根据实际损失或侵权人的违法所得进行赔偿。其次,如果泄露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侵权人应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再次,若泄露者明知或应知其行为会侵犯他人商业秘密,仍故意为之,可能触犯刑法中的侵犯商业秘密罪,需承担刑事责任。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一)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3条: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违反前款规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员工离职后,其非职务技术成果收益如何分配?

员工离职后的非职务技术成果的收益分配主要取决于该成果是否与员工的职务工作有关。如果该技术成果是员工在履行职务期间产生的,那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企业有权享有该成果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但应当给予员工相应的经济补偿。如果技术成果与职务工作无关,那么员工通常有权享有其全部收益。如果非职务技术成果是在工作时间、使用了企业的资源或者信息等情况下产生的,企业可能会有一定的权益。反之,如果这些条件都不满足,那么员工个人应享有该成果的权益如果企业在劳动合同中对此有特别约定,那么将按照合同约定执行。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二条: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因执行工作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或者其他科技成果,归本单位所有,但单位应当对完成发明创造或者其他科技成果的劳动者给予奖励或者报酬。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条: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在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属纠纷中,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由单位和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协商解决。员工离职后的非职务技术成果收益分配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包括成果的产生背景、劳动合同中的相关约定等因素来确定。如果有争议,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合同应如何约定非职务技术成果保密义务?

非职务技术成果的保密义务主要涉及到知识产权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非职务技术成果是指员工在工作时间以外,不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独立完成的发明创造或者其他科技成果。尽管这些成果的所有权通常归个人所有,但一旦与雇主签订相关协议,员工可能需要对这些成果的保密性承担义务。

在合同中约定非职务技术成果的保密义务,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1. 保密内容:明确指出哪些是非职务技术成果,并明确其保密性质。

2. 保密期限:规定保密义务的起止时间,通常从合同生效到技术信息公开或者合同期满为止。

3. 保密责任:详细说明违反保密义务的法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

4. 例外情况:明确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披露这些信息,如法律规定、公共利益等。

5. 返还义务:在合同终止或解除时,员工应将所有包含保密信息的材料归还或销毁。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23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经营者不得通过盗窃、贿赂、欺诈、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6条: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非职务发明创造的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17条: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

以上法律法规为约定非职务技术成果保密义务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条款的设定,并确保合同内容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非职务技术秘密泄露的赔偿责任认定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侵权行为的性质、造成的实际损失、侵权人的主观状态等。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建议寻求专业法律咨询,以便准确理解和适用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更多>>

更多热门博文

更多>>

相关法律知识

更多>>
注册
TOP
2008 - 2024 © 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